重症肺炎挤满医院,专家:真正的“白肺”比例不高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医院面临重症肺炎患者的激增压力,但真正的“白肺”比例并不高。公众应理性看待肺炎疫情形势,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诊疗建议。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医疗资源调配和救治能力提升,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白肺,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在重症肺炎患者中,CT检查下肺部呈现大片白色。当肺泡充盈空气,正常情况下,CT影像应为黑色。炎症导致渗出物和炎性细胞阻碍射线,肺部出现炎症部分显现为白色。白肺需肺部炎症严重、渗出较多,影像覆盖70%-80%以上,临床上才认定为白肺。
奥密克戎致肺炎比例远远低于德尔塔和原始的毒株。但因感染人口基数大,出现“白肺”也就是重症肺炎患者的数量也会有所增加。其他细菌性肺炎,也就是所有重症肺炎都会引起“白肺”,这并不是奥密克戎的标志。
病例情况:9岁男孩感染了甲流,并且病情已经进展到了重症肺炎。孩子在发热一天后出现了意识障碍,肺部CT显示大片变白,最终被送进了ICU。甲流与“白肺”甲流可能引发“白肺”:不管是甲流乙流还是新冠病毒感染,都有可能会引起“白肺”。
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图片展示 综上所述,放开后的“白肺多”问题并非由德尔塔毒株引起,而是由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人口基数大以及部分高风险人群免疫力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及时发现并治疗肺炎患者,以降低“白肺”等重症病例的发生。
重症新冠患者陆续增多,但总体比例不高,以下人群要注意
加强个人防护: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在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接种疫苗:对于符合条件的高风险人群,应尽快接种疫苗,并按时完成全程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少部分高危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和间质性肺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感染新冠后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甚至因此失去生命。然而,这类患者仅占少数。轻症为主,重症有所增加:目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仍以轻症为主,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然而,重症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
重症化比例不同:根据现有数据,80%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表现为轻症或者无症状,然而仍有15%的患者会出现严重感染,5%的患者会出现极严重感染。这表明,新冠肺炎导致严重和极严重感染的比例高于流感。流感虽然也可能引发重症,但总体上重症化比例相对较低。
需注意的是,Paxlovid在美国入组的患者多为未接种疫苗者,而上海入组的患者多为已接种疫苗者,这可能影响临床数据。适应症与用药人群:VV116的适应症预计与Paxlovid相似,主要针对有高危风险基础疾病的病人。
有几个数据可供参考:第一,在重症病例中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即完成免疫程序14天以上的人员,占重症的比例小于5%。换言之,95%以上重症病例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第二,在60岁以上重症人群当中,90%以上是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完成接种疫苗的。扬州出现的危重症患者都没有接种疫苗。
总体来看,对一般病人来说,这个病两周就解决了,而对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的人来说,三周时间,熬过来了就活了,扛不过这三周的就死了。
新冠需要了解的内容(新冠前兆、新冠病毒分类、用药、饮食、大概的症状流...
〖A〗、触发频率高:倦怠感(15-87%)、呼吸不畅(10-71%)、胸闷(12-44%)、咳嗽(17-26%)、嗅觉障碍(13%)、脱发(20-24%)。触发频率低:关节疼痛/肌肉痛、味觉障碍、腹泻、口眼干燥、眩晕、鼻炎等。
〖B〗、感染症状 人感染冠状病毒后,常见的体征包括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可以通过临床治疗得到缓解。
〖C〗、发热 症状表现:第一天:无发热。第二天:开始发热,部分高烧至39度左右。第三天:高热,达到39度以上。第四天:体温开始下降,大部分人体温转为正常。第五天:体温降到正常。第六天:不再发热。第七天:明显好转。
〖D〗、就医指征:连续发热超过三天,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药品安全:药品储存应放在儿童不易拿取的地方,避免误食。给孩子用药时应注意说明书,避免误食和药品过期。
〖E〗、科学备药 了解症状,针对性备药: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多样,包括高烧、鼻塞、流鼻涕、咽喉干痛、咳嗽(有痰或无痰)、恶心呕吐等。根据这些症状,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抗病毒药等。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缓解高烧和疼痛。
〖F〗、无症状感染部分感染者体内携带新冠病毒,但全程无任何临床症状,仅通过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发现阳性。这类人群虽无症状,仍具有传染性,是疫情防控中需重点关注的对象。发热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低热表现,体温范围通常在33℃至35℃之间。
家中老人还没打新冠疫苗?来看看这几个关键数据
老年人感染新冠后重症与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德尔塔变异株疫情数据:陕西2000多例感染者中重症发生率约2%,郑州和许昌499例感染者中重症发生率约4%。此前重症发生率平均为7%,疫苗接种率提升是导致重症风险下降的最主要变量。
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必要性 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感染病毒或细菌后,自身免疫发生率增加,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从临床医疗救治的实践来看,有重症倾向的主要包括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老年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导致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中最高。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5200万老年人尚未完成疫苗接种。 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是有必要的,因为即便他们不易感染新冠病毒,但一旦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定期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措施旨在增强群体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
岁的老人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具体原因如下:保护作用:75岁老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临床研究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后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约有5,000万的老人没有这种新冠疫苗。其实老人也是能够接种疫苗的,只要在这种疫苗的时候做好相关的检测,就是能够接种疫苗的,不会出现安全事故。那老人接种疫苗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老人在这种疫苗之前一定要测量血压。
很多老人有基础病,不适合接种疫苗。很多老人都生活在一些偏远的乡下地区,这些地区打疫苗的普及率还不是特别高。一些老人没有必要打疫苗,因为他们的生活范围是非常狭小的,不会和外界有过多的接触。据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还有5000万的老人没有接种新冠疫苗。
全球新冠感染超5亿人,长期后遗症到底有多高?
这意味着,约3/4的重症患者存在长期后遗症。中国住院新冠患者研究:针对中国住院新冠患者的研究显示,至少有一种COVID-19后遗症症状的患者比例在6个月时为68%,到12个月时为49%。这一比例也相对较高,但低于英国重症患者的后遗症比例。
可能带来的后遗症 认知功能障碍 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康复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情绪障碍 病毒感染和长期的隔离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全球新冠后遗症患者数量已高达45亿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它揭示了新冠病毒对全球人口健康的深远影响。据世卫组织牵头的新冠后遗症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和2021年感染新冠的患者中,有2%的人出现了后遗症。这一比例意味着,在每五位新冠感染者中,就有一位可能面临长期的后遗症问题。
新冠肺炎出现症状后多久会加重
〖A〗、关于患新冠肺炎多久病情可能恶化: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一周后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咽喉疼痛、腹泻等症状。
〖B〗、病情发展:对于重症患者,他们可能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等更严重的症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的症状都会在一周后加重,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逐渐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病情和症状都是独特的,因此具体的症状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C〗、重症患者早期,特别是前3-5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逐渐加重的疲劳,1周后病情逐渐加重,发展为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加速、呼吸衰竭、多器官损害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需要呼吸机维持生命,这可能会导致死亡。病情有逐渐加重的过程,这种疾病往往到了第2周是最严重的。
〖D〗、少数患者感染较为严重,属于重症患者,此类患者在发病后的一周内症状呈现加重趋势,体温居高不下,甚至会出现憋喘、呼吸急促、明显活动后憋气,甚至会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中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zdyxny.cn/gfhfj/202510-2410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地号的签约作者“admin”!
本文概览:重症肺炎挤满医院,专家:真正的“白肺”比例不高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医院面临重症肺炎患者的激增压力,但真正的“白肺”比例并不高。公众应理性看待肺炎疫情形势,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诊疗建议。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医疗资源调配和救治能力提升,确保患者能够得...
文章不错《新冠重症概率高不高?北京数据披露(新冠肺炎重症概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