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新冠疫情为全球新增1.6亿抑郁焦虑患者,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读...
新冠疫情为全球心理疾病增添了新的重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近日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疫情使全球增加了6亿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在中国,近1/3居家隔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症状。
接受当前状况下的负面情绪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几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因此,接受并理解自己当前的负面情绪是应对的第一步。这包括恐惧、悲伤、孤独、焦虑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
愤怒情绪 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状况。
在2020年新冠疫情出现后,有调查显示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障碍发病率高达24%,与疫情前的数据相比明显升高了。陆林教授表示,除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之外,人们在疫情前遇到的事物也可能成为在疫情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例如在工作上遭遇巨大的压力、在学校遭遇过校园霸凌等等。
如果我们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存在而难以调整,甚至不断加重、泛化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就需要重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在向疾病方向发展,此时我们要直面、接纳而不是否认、忽视这些负面情绪,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
如何正确认识后疫情期后抑郁?
接受当前状况下的负面情绪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几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因此,接受并理解自己当前的负面情绪是应对的第一步。这包括恐惧、悲伤、孤独、焦虑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
认知重构:接纳不确定性,重塑内在秩序社会心理学家罗尼·吉诺夫·布尔曼提出,人类对世界的稳定感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上:世界是友善的、公平的、可控的。疫情打破了这些假设,导致焦虑的根源并非病毒本身,而是旧有认知体系的崩塌。
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传染病暴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十分正常。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以恰当心态面对疫情信息对疫情,认真看官方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不轻信某些传言。了解相关科学防护知识,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疫情下焦虑与抑郁程度大幅增加!心理专家教你7招快速缓解情绪!
〖A〗、充足睡眠:保证每晚7-9小时睡眠,有助于心理健康。规律运动: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衡饮食: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全谷物、新鲜蔬果等,提升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分散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B〗、学会精神转移学会精神转移,当你忧心忡忡的时候,心里有很多事想不开的时候,不妨进行进行精神转移,不要把你的思想局限在当下的一些窘迫之事,而可以转移到你的生活兴趣上来,从而重拾生活中精彩的事情,摆脱焦虑。
〖C〗、运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摩根的一项试验表明,每周进行3次20~30分钟低强度的体育锻炼后,人们的抑郁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英国研究者试验结果发现,一般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的体育活动,抑郁症状就会明显减轻。绘画。
新冠疫情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多久
〖A〗、即使在阳性转阴后,某些人仍可能遭受心理创伤,预计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将持续10到20年,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应对。对于新冠感染者和康复者,除了呼吸系统问题,神经精神症状也较为普遍。
〖B〗、新冠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味觉和嗅觉丧失的症状。这种丧失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体验和生活质量。味觉和嗅觉的丧失不仅让患者吃啥啥没味,还可能影响患者对食物安全的判断,增加食物中毒等风险。
〖C〗、除此之外,新冠疫情导致很多人的心理都出现了问题,可能表现的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这种影响却会持续20年。首先受到了最大影响的人应该就是被隔离的人员,被隔离的人员经常会出现焦虑忧郁且失眠的症状,而且有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急性应激反应。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中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zdyxny.cn/gfhfj/202510-89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地号的签约作者“admin”!
本文概览:专家称新冠疫情为全球新增1.6亿抑郁焦虑患者,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读... 新冠疫情为全球心理疾病增添了新的重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近日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疫情使全球增加了6亿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在中国,近1/3居家隔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症状。接受...
文章不错《【疫情搞出抑郁,疫情吓出抑郁】》内容很有帮助